作者:小编 发布时间:2024-12-17 06:06:13 浏览: 次
地处望城区湘江东岸的铜官,是驰名中外的唐代长沙窑窑址区。出生于1993年的刘嘉豪从小就喜欢玩泥巴、做泥人,但他没有选择家族传承的泥塑技艺,而是自建全省第一个现代无烟柴窑,想要通过这种方式做出更多创新的、打破大众对铜官窑刻板印象的作品。
从没有烧出一件满意的作品到如今拥有“泥人刘”第四代传人、长沙窑铜官陶瓷烧制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湖湘青年英才”等一系列头衔,刘嘉豪正竭己所能让陶器重回千家万户。“创新也是传承,只有迎合更多人的需求,让更多人喜爱,我们的传承之路才能走得更长远。”
北有“天津泥人张”,南有“望城泥人刘”。刘嘉豪出生在陶艺世家,曾祖父是工艺美术大师刘子振,父亲则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长沙窑铜官陶瓷烧制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刘坤庭。
“从小耳濡目染让我对制陶事业充满兴趣。”喜欢速写、本科学习动画设计专业的刘嘉豪表示,大二时,自己去景德镇观摩过一次柴烧的“窑变”,那种充满未知的变化过程令人念念不忘。他认为,铜官窑瓷器完全可以和现代柴烧技艺有机结合,便与几位朋友在学校开设陶艺工作室,之后又创办了“铜官柴烧”,自建全省第一个现代无烟柴窑。
虽然找到了创新的方向,但由于手头几乎没有任何资料,起初光研究柴窑温度就耗费了刘嘉豪不少时间。烧制过程中,投柴的频率决定了窑内的温度,太急或太慢都会影响陶器呈现的质感。
曾经有半年时间,刘嘉豪没有烧出一件满意的作品,“记得我第一次烧窑,一年整整有四窑,里面所有的器物都是报废的。”
“很多人都问过我为什么不沿袭老办法而是做柴烧,我觉得铜官窑不应该拘泥于老手艺,应该要有新的个性。为了使这项技艺长久健康地发展,我们必须在吸收精华的同时不断创新,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推广传统文化。”刘嘉豪说。
作为唐代“海上陶瓷之路的重要支点”,铜官窑瓷器曾凭借彩瓷技艺在陶瓷发展史上独树一帜,鼎盛时期产品远销海外。然而受交通、战乱等因素影响,铜官窑在动荡中逐渐衰落,制作工艺和规模大不如前。近代以来,工业化生产更是对包括铜官窑在内的传统手工业造成了巨大冲击。
近年来,乡村振兴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旋律。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刘嘉豪认为:“乡村振兴需要各方努力以及产业依托。我们这里恰好有陶瓷产业,可以发展文旅观光和陶瓷制造。beat365下载就像铜官老街,既传承了历史文化,扩大了铜官陶瓷的知名度,也让老百姓的生活富了起来。”
如今,许多陶艺工作室都进驻铜官老街开设陶瓷班和游客制陶体验项目,每逢周末和节假日,这里成了长沙市民周边短途出游的“香饽饽”。
与这些店铺一样,刘嘉豪也在用一技之长助力铜官发展。但他深知,想要扩大铜官陶瓷的影响力,单纯依靠线下销售渠道已经行不通,必须借助网络直播等新媒体传播渠道,让更多消费者了解铜官陶瓷文化和发展历史,进而提高产品销量。
“我有50%以上的产品是通过互联网卖掉的。”他说,“在铜官老街,我们制作的小茶壶可以卖到上千元一把。烧制的数千个柴烧作品已经售罄,其中有不少来自国外的订单。”现在,他还与多家电商平台合作开展直播,带动陶瓷产品销售。
“铜官窑陶瓷盛行于唐代,那时的彩瓷上既有‘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的东方浪漫,也有胡人乐舞的异域风情。”刘嘉豪感慨道,这表明当时的长沙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地方,正是如此,铜官窑火才会传承千年经久不息。
“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我深刻感受到,在国货风潮日趋兴盛的当下,人们越来越关注手工艺产品,关注大国工匠及其背后反映的匠人精神。”他认为,只要守住匠心,铜官窑陶瓷烧制技艺未来还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从手工艺人的坚守到品牌化的转型,从非遗技艺的传承到文化自信的表达,带着融合、创新的思路,近年来,“泥人刘”广泛与博物馆、企业、新消费品牌联名,推出酒具、茶具、冰箱贴、扩香器等伴手礼和文创产品,成为文化创新的践行者。今年,他还与高校合作,通过3D打印等前沿技术研发创新产品。
为了让铜官窑被更多人熟知,刘嘉豪也会定期组织开展押窑、陶艺雅集等主题活动,分享铜官窑独有的文化魅力。有关部门组织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他也从不缺席。捷克、波兰、德国、澳大利亚、美国……“泥人刘”的手艺和名号已传播到世界各地。
现在,刘嘉豪的陶瓷文创市场板块年销售额已突破500万元,成为非遗文化与现代商业深度融合的典范。“我们的征途才刚刚开始。”刘嘉豪有信心也充满期待——希望可以通过努力,让家乡独有的制陶技艺和优秀传统文化名播远扬,为长沙、为国家的文化自信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